全国-立项审批|备案核准|征地批地|政策扶持|资金申请|产业发展|行业研究|项目研究|工程咨询|一站式服务
16年专注 立项备案征地审批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首 页 | 关于麦肯 | 旗下网站 | 投资机会 | 产业发展 | 行业研究 | 工程咨询 | 投资融资 | 风险评估 | 企业策划 | 专业技术 | 在线留言
商业计划书 | 可行性研究报告 | 项目申请报告 | 资金申请报告 | 项目建议书 | 项目评估报告 | 节能评估报告 | 环境评价报告 | 项目融资报告
16年来,为何全国30多个省市区上千家中小企业,委托我们编写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
因为我们:对各行各业投资机会、产业发展、项目可行性、行业市场、技术设备等有着长期的研究!
因为我们:对各类国内外投融资项目政策法规、工程设计、环评节能、申报评审等有着深入的了解!
麦肯咨询,全国可行性研究报告着名品牌!工程咨询甲级、乙级、丙级资质单位!
专为全国中小企业提供投资机会,产业发展,工程咨询,项目可行性,行业市场,投资融资等高端研究与咨询服务,
专业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项目申请报告,商业计划书,融资报告,评估报告,分析报告,立项报告,申请报告。
最新业绩
· 年产3500吨羽毛粉项目商业计划.
· 年产4万吨超纯球形二氧化硅微.
· 胶原蛋白保健品项目融资计划书.
· 年产40万吨高档生活用纸原纸.
· 年深加工20000浓缩果蔬汁项目.
· 年产1万套特种轴承项目融资计.
独家优势
收费问答
可信可靠:16年品牌不变,更保证信誉
一流专家:国际惯例,顶级才智更专业
业务拓展:一站式全服务,更全面广泛
服务到位:专家直接对话,QQ在线咨询
收费合理:相比价格最低,更超值划算
成功率高:上千成功案例,更注重成效
关于麦肯
麦肯咨询,全国投融资策划着名品牌!专为全国中小企业及投资创业者提供投资机会,产业发展,项目可行性,行业市场,投资融资等高端研究与咨询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专写立项报批,征用土地,产业扶持,财政资金,融资上市,境外投资,中外合资,股份合作,企业设立,组建公司,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专写发改委立项报批核准项目申请报告,甲级乙级资质,已累计完成1000多个项目,协助企业成功获得立项,征地
资金申请报告
专为项目投资者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编写包括投资补助、政策奖励、财政资金拨款等方式的资金申请报告
商业计划书
专为投融资项目编写符合国际惯例的商业计划书、融资计划书、投资计划书、项目计划书等投融资商业计划书,得到了欧美,亚洲等投资机构推荐认可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参照国际投资,融资行业规范编写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让您的项目商业价值倍增!让您的项目融资成功率大大提升!
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专为企业项目风险全方位地进行科学分析,以评估项目所面临的风险等级,以便正确决策项目,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项目数据分析报告
通过对企业项目数据全方位的科学分析,为投资方决策项目提供科学,严谨的依据,是项目市场化操作的科学依据
投融资综合分析报告
是企业向外投融资时必须具备的文件,提出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及综合性的分析论证
项目稳定回报论证报告
按照国际通行的风险评估方法,客观公正地对企业,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是企业制定战略,项目论证,融资合作,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最新案例
商业计划书案例 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投融资报告案例 项目申请报告案例
我们已经完成的商业计划书|项目融资报告|商务计划书|项目计划书|创业计划书涉及的行业如下:
专项服务:投资机会研究_可行性研究报告_政策研究_投资融资研究_商业计划书_项目融资报告_项目评估报告_投资价值分析报告_投资风险评估报告_投资专案分析报告_投融资综合分析报告_项目稳定回报论证报告
针对用途:发改委立项_立项审批_征用土地_产业化扶持_政策扶持_财政资金_企业融资_风险投资_资金申请_投资建设_境外投资_上市融资_招商引资_兼并收购_合资合营_技术开发_中外合作_股份合作_组建设立公司
热门标签:范文_范本_样本_案例_实例_模板_模版_样板_范例_个案_方案_格式_资质_中英文_什么叫_怎么写_如何写_如何编写_代写_编制_编写_写法_分析_评估_评价_下载_完整_结构_要素_提纲_大纲_指南_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中心 >> 创业创新
创业创新 --  

蚌埠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麦肯咨询 浏览量:2734 关键词:创新行动 进入:http://www.baogao365.com
立足山东,联动安徽、山西、青海、新疆,服务全国!
已累计为全国30多个省市区,上千家企业及投资创业者,
协助成功获得了立项、征地、上市、资金、投资、融资!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全面对标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新举措,对《蚌埠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蚌埠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修订版)》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赋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五大发展行动新的时代内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加强组织领导,以项目化的思维和工程化的举措,大力推进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确保党中央及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加快蚌埠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自觉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现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修订版)》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对蚌埠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行修订,把蚌埠发展放到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谋划,摆在新时代的坐标系中来定位,当好新时代新发展的排头兵。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战略安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创造新业绩,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全省第一方阵,把蚌埠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蚌埠实践的新境界。

(二)发展目标

1.到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十三五”规划目标胜利完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推进。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创新发展有优势、协调发展有后劲、绿色发展有潜力、开放发展有机遇、共享发展有基础的“蚌埠条件”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创新驱动力显著跃升,加快建成区域创新示范中心和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中心基本建成。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0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国家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国家军民融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成功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力争超过2000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现代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现代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90%。合芜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科教大市、技工大市、工匠大市、制造强市基本建成。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持续突破。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加快建成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切实增强中心意识,区域中心、交通枢纽、工业大市、商贸重镇、科教之城、创新高地优势进一步巩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中高端消费、产业创新等快速发展,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品质能级持续提升。与淮安、信阳等淮河流域城市对接合作及与阜阳、淮南等皖北地区城市组团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市场体系、社会治理等方面与沪苏浙等先发地区融合接轨,差距进一步缩小。精神文明创建进一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县域经济振兴工程深入实施,市内各功能区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持续开拓新局面。

——生态竞争力显著提高,加快建成更加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布局,国家级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全面实施,淮河绿色生态廊道初步构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蚌埠样板成功打造,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成功创建。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园基本建成,PM2.5浓度下降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省考核要求,劣V类水体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质优良率达到75%以上,主要水域水质均达到III类以上标准。

——经济开放广度和深度显著扩展,加快建成区域对外开放新高地。大开放意识牢固树立,大开放发展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深度拓展,高标准大通道、高水平大平台、高效率大通关基本实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优势产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培育,服务贸易进出口加快发展,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国际产能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皖北对外开放门户、淮河生态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京沪线上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基本建成。

——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度显著提升,加快建成人民幸福和谐的美丽蚌埠。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居全省前列。就业更加充分,社会托底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怀远县摘帽。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向纵深推进,创新创业、和谐包容、诚信孝善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法治蚌埠和平安蚌埠建设扎实推进。

2.到2035年,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发展质量效益更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更加富裕、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经济综合实力、科技研发实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稳居全省前列,产业迈入价值链中高端;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基本建成;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居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达到新高度,人民素质大幅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

3.到本世纪中叶,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走在全省前列。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科技创新力、产业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生态吸引力跻身全省前列。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服务全面建成,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三)重大战略

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立足蚌埠实际,坚定实施好七大战略。

1.科教兴市战略。认真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进一步健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教育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升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打造依靠科技创新和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2.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以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为抓手,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特别是要突出吸引青年人才、大学毕业生来蚌就业创业,加快完善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条件,让青年人才、大学毕业生乐意来、留得住、有信心,努力把蚌埠建设成为京沪线上重要的人才集聚高地。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举创新大旗,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以高校科研院所为生力军,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以各类开发区为主阵地,以各类创新平台为重要载体,着力实施科技、管理、产业、业态模式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4.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中之重,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5.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坚持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关键举措。围绕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深入实施“四创一建”,持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和影响力,加快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围绕“水”做“利”的文章,围绕“公路”做“通”的文章,围绕“高铁”做“快”的文章,全面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

6.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机遇,紧扣我市战略定位和资源禀赋,加快建立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着力突破制约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以及市场化壁垒,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平台,建立一批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夯实一批支撑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形成一系列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实施创新发展行动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战略平台,紧抓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大机遇,着力实施科技、管理、产业、业态、模式等全面创新,完善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等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教大市、技工大市、工匠大市和制造强市。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降补”关键任务政策意见,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1)聚焦扶持实体经济。坚持常态化、精准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行走企业”活动。建设“千干扶千企·千企上云端”云服务、大数据平台。实施重点困难企业脱困计划,建立困难企业“一企一策”帮扶清单。开展中小企业扶助专项行动,完善中小企业产业园“一站式”服务功能。(2)切实抓好去产能。按照做优增量、调整存量的双重任务要求,全面清理“僵尸企业”,推进市场出清。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3)科学合理去库存。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分类指导、因城施策,引导新市民住房消费,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加快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保持房价总体稳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4)平稳有序去杠杆。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和各类金融风险,到2020年,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达到30%,证券化率力争突破50%,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控制在警戒线以内。(5)精准施策降成本。落细落实降成本举措,打好“组合拳”,制度性交易、人工、财务、电力、物流等成本降幅显著,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6)多措并举补短板。着力拉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民生保障、脱贫攻坚等方面短板,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7)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围绕海洋工程装备、基因药物、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积极谋划推进先导性产业,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再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8)加快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大力推进老工业基地退市进园,扩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数字化示范生产线、绿色工厂建设规模,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入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9)以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中心为一号技术创新工程,打造一批定位清晰、机制灵活、共享便捷、对接精准,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机构,培养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快打造皖北区域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孵化、产业化“一交三化”中心。(10)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院所高校科研成果和科技优势,谋划重大创新项目,促进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统筹科技研发、产业化和示范应用,推动“钱变纸”向“纸变钱”转变,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持企业新建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11)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培育行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协同创新、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进一步壮大创新队伍。落实各类税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2)加快建设创业苗圃、创业社区、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新型孵化载体,科**营WM众创智慧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健全创业辅导、政策服务、孵化培育、创业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建成30家众创空间。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13)建立健全金融和资本创新体系,构建涵盖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基金群,积极争取投贷联动试点,推动组建设立民营银行,完善创投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创建合芜蚌金融服务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

(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34)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加大对非公有财产的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妥善处理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35)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36)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37)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全面实施“多证合一”改革试点,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38)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环境资源、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39)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40)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实施协调发展行动

坚持规划优先、基础设施优先、生态环境优先、民生工程优先,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切实强化镇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推进城乡发展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七)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坚持“一尊重五统筹”,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优化和公共服务提升,将与周边城市的天然联系、自然联系转化为市场联系、经济联系,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凝聚力和影响力。(41)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重大基础设施先行、绿色创新产业支撑、体制机制创新”四位一体发展格局,不断强化交通枢纽、商贸重镇、科教之城、高端服务等优势,集聚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统筹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力打造具有区域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42)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加快推进淮蚌合芜宣发展带、蚌淮凤等皖北地区城市群发展,不断完善中心城市的管理机构和政策体系,统筹区域间的对接合作,强化中高端消费引领带动,加快形成交通、工业、商贸、科教、创新等多级支撑的皖北中心城市格局。(43)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深入挖潜文化内涵、文化底蕴,依托国家级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构建门类众多、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名城。(44)探索开展“小街区规制”试点,加强城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和综合承载功能。(45)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市治理机制,加快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安全城市建设。(46)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巩固提升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大创建”。

(八)构建协调发展城镇格局。(47)健全完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全面实施城市发展框架建设,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和美丽乡村联动发展,形成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城镇发展格局。(48)高标准提升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高品质建设一批特色小镇。(49)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坚持“一尊重五统筹”,着力推进三县县城发展,落实“两治三改”,提升“六项行动”,完善城市治理体制,同时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支持达到条件的县争创县级市。(50)扎实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完善居住证制度,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均等化。

(九)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理念,将产城融合作为推动协调发展和城市化、产业化良性互动的突破口和着力点。(51)实施主城区“退二进三”战略,明确城市定位、落实产业定位,加速完善园区综合配套能力,逐步实现城市化与产业化发展水平对应匹配,促进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相互促进。(52)加大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力度,大力实施工业企业退市进园,加大受污染土地风险评估和综合治理力度,为城区老工业区发展腾出可利用空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社会事业,驱动城市更新、完善服务配套。(53)创新优化“政区合一”、“派出机构”等体制机制,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积极创建国家级产城融合发展试点,引进和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社会组织或中介机构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园区管理、公共服务和运营服务,并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试点示范政策。

专栏23城市老城区综合功能改造工程

实施“三改”工程。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工程,集中整治改造一批老旧小区。

实施畅通工程。以“窄马路、密路网”为指导,全面实施老旧道路改造工程,优化老城区路网,打通断头路、整合废弃铁路,不断提高市民出行舒适度和满意度。

实施功能提升工程。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统筹协调地上与地下,大力实施雨污分流、管线入地、交通设施改造工程。实施雨污分流改造110公里、老城泵站改造7座、外排泵站改造11座,建设立体停车场8座以上,新建改造街头游园30个。

(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富裕的总要求,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54)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探索“三权分置”的途径和办法,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及改革,积极稳妥扩大农户互换实现“一块田”承包经营,落实好延长30年承包期政策。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产,灵活调整其用途,盘活现有各类资源。全面推进“三变”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丰富农民身份的内涵。(55)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龙头企业甲级队,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种养加一体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56)持续深入推进美丽乡镇建设。加快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一体化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推动产村融合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十一)全面振兴县域经济。聚焦县域经济发展,持续推进重大设施向县域延伸、重大产业向县域布局、重大项目向县域倾斜。怀远县要突出新型城镇化,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五河县要突出生态立县,推动绿色崛起,固镇县要突出现代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57)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制造、生物化工及相关化工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县域开发区转型升级。(58)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提升县域产业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创新战略支撑作用,积极融入中心城市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59)创新现代招商方式,积极开展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机制。大力推动“凤还巢”,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支持发展“互联网+”经济,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孵化培育。(60)不断提升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力度,进一步推动县城扩容提质、完善县区功能、提升生活品质,把县城发展成为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小城市。(61)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升“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视淮河生态的修复、保护和利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蚌埠样板。

(十二)积极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62)全力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引领皖北振兴发展。以建成淮河流域及皖北地区中心城市为目标,强化与淮安、信阳等沿淮城市的对接合作,优化沿淮城镇布局,推动规划有机衔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分工合作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63)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工业、城镇开发边界,扩大公园绿地面积,推动各类开发活动向存量调整、内涵提升转变。(64)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更多更好地集聚产业和人口,推动蚌埠-淮南-阜阳核心组团。谋划推进与淮南市共建合作园区,共同打造淮河中游核心城市组团和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积极争取省支持皖北发展政策,推进我市三县与铜陵市的结对合作和园区共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打造引领皖北发展的增长极。

(十三)积极提升生态系统功能。(65)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66)坚持综合保护、合理开发,增强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沱湖湿地、四方湖湿地、芡河湿地等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性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修复。(67)坚持河湖连通、拥城发展,加快实施“一河三湖”(淮河、天河湖、张公湖、龙子湖)连通工程,建立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亲水、邻水、观水、治水、净水、忆水等六大治水元素为一体的水网体系。(68)坚持集中成片、规模治理,重点在怀远、五河、固镇三县开展损害农田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实施土地整治工程。(69)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大力实施“绿满珠城”行动,深入开展森林资源保护、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全面整合丘陵岗地森林、自然保护区、城市森林、农田防护林网、村镇“四旁”绿化等多种林业资源,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十四)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等方面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不断提高环境质量。(70)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重点控制PM2.5浓度和PM10浓度,加强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等综合治理,继续推行全年全域秸秆禁烧;优化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电能替代、普及天然气使用,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提升。(71)加快水污染防治。加强淮上区河北地下水、天河湖和芡河湖等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工程,严格水源地保护措施,实现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全面达标。(72)强化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完善垃圾转运系统建设,加快建设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73)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启动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力度。(74)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打造优美绿色走廊。

(十五)大力推动绿色发展。(75)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持续提升绿色产业比重,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建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各类工业园区循环化发展,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76)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机制,打造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创建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示范基地。(77)深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建设。(78)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开展地热资源普查,在具备条件的新建小区、商业综合体、企事业单位发展浅层地热能。(79)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的行动自觉。

(十六)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80)坚决落实中央和省要求,深化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环境管理制度。(81)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横向+纵向+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推进淮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强化与流域管理机构合作,推动建立省域内流域城市水污染联防联控制度,探索建立跨县区水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流域、湿地、森林和矿产资源开发等纳入生态补偿范围。(82)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覆盖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积极培育、引入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环境污染治理公司、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公司,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面向园区、企业提供节能环保咨询、方案设计、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一体化服务。(83)健全和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布局、管控结合、分级保护”的原则,加快制定地理区域红线、自然资源使用上限、污染物排放总量上限,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合理划定生态红线。(84)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85)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编制工作,准确评估当期生态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86)组织开展环境保护督察行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市级目标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各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环保年度目标任务、总量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和“一票否决”制。

五、实施开放发展行动

积极对接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大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十七)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87)加快培育壮大对外投资主体。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扩大我市国际“朋友圈”,拓展合作新空间。积极推动优势产能和优势企业“走出去”,推动我市优势产业、富裕产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促进对外投资稳步发展。(88)提升对外承包工程水平。支持“走出去”的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依法依规通过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多种方式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带动成套设备和原材料出口,鼓励我市企业以BOT、PPP等多种方式承接境外工程项目,引导具有实力的企业以工程管理等高级形式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89)充分利用我省铁路口岸联盟的优势,发挥蚌埠铁路枢纽作用和铁路无水港聚集效应,大力发展铁海联运,推动蚌埠至上海班列扩容增量,谋划开通蚌埠至宁波班列。结合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谋划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申建综合保税区。依托蚌埠二类水运口岸,引进一批具有较强规模实力和业务水平的外贸物流运输企业来蚌开展业务,推动开辟更多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打造淮河黄金水道,进一步完善我市对外开放平台和通道。(90)积极对标中俄“两河地区”合作、中德合作、对非合作等战略平台,为海外资本入蚌引路牵线,为“高精尖缺”人才来蚌创业铺路搭桥。着力拓宽对外交往渠道,深化与白俄罗斯、土耳其、以色列等国的友好交往,完善国际友城布局。大力涵养侨务资源,加强海外联络联谊,促进侨界创新创业。加强与外国地方政府、世界知名企业、产业联盟和科研机构的联系,扎实开展经贸、科技、教育、农林、旅游、青少年等领域务实合作。

(十八)推动自贸区经验复制推广和省自贸区创建。(91)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先进经验。做好自贸区先进经验的复制推广工作。重点推广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快制度创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打造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92)在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市产业、科教、交通、资源等优势,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争取纳入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范围。

(十九)加快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93)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开放水平。发挥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导向作用,用好《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差异化开放政策,抓住国家放开育幼养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建筑设计、会计审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机遇,加快发展大旅游、大物流、大健康,提高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和质量。加大农业利用外资力度,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94)注重招商引资提质增效。主动顺应产业转移新趋势,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做好招商工作,创新工作方式,紧盯重点领域,跟踪重点企业,聚焦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领军人才,瞄准重点国别地区、突出重点活动,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引技引智水平。(95)把利用外资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吸引外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加大农业利用外资力度。

(二十)加快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加速开发区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96)着力打造蚌埠高新区、蚌埠工业园区两个千亿级园区,支持蚌埠经济开发区升格国家级开发区。(97)鼓励具备条件的开发区依托外贸优势设立国际产业合作园区,支持开发区积极寻求与沪苏浙等先发地区合作共建飞地园区。

(二十一)创新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外贸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外贸进出口质量。(98)建立健全市县(区)外贸孵化工作机制,培育壮大外贸主体。推进科工农贸一体化,进一步加强我市国家级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省级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贸易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的融合、优化和互补。(99)扩大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玻璃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商品出口,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从代加工逐步向委托设计、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方向发展,支持加工贸易向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100)鼓励骨干企业进一步拓展营销渠道,扩大农产品、矿产品、油品、机电设备等进口规模,实现大宗商品进口常态化。探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外贸新的增长点。(101)加快发展蚌山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力争获批全省首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完善跨境电商配套产业链、境外营销售后服务网络和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引进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和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简化会展、演艺、节庆、赛事等通关审批程序。依托丰原集团培育发展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通关、物流、融资、退税、信保等全程外贸供应链服务。

六、实施共享发展行动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二十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办优质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10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在全省率先普及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103)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持续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推广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办学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04)顺应城镇化建设趋势,确保特殊群体、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平等教育。(105)积极支持安徽财经大学申请博士点,支持蚌埠医学院更名大学,支持蚌埠学院向应用型转变。(106)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大力创建皖北职教基地。

(二十三)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坚持优化创业环境,创新金融服务,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107)实施“化解过剩产能中失业人员就业新起点计划”,逐步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就业培训。(108)加快建立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加快完善市场主导就业、政府推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的长效机制。(109)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农村偏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110)收入分配格局持续优化,城乡、地区、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共建共享的格局初步形成。

专栏41大力实施富民工程

着力优化创业环境。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深入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和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组织三县争创国家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服务机制,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军队复员转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人群就业。积极推进职工转岗培训,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扩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模式覆盖面。把扶持创业作为加快富民的主要措施,多种途径增加经营性收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扩大转移性收入。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经营体系,鼓励更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加快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

(二十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111)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社保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社保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社会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基本形成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112)加快建成以居家养老为主导、社区养老为辅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113)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114)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慈善组织作用,创新具有蚌埠特色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基金兜底”的救急难工作机制,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115)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完成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任务,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专栏42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5%左右。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推进“8+1”救助体系建设,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对没有劳动能力或暂时无法通过扶贫开发脱贫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不低于612元/月,市区和三县农村低保实现城乡统筹,标准提高至不低于5165元/年。支持做大做强蚌埠市救急难基金会,建成“财政有投入,公众有捐赠,上级有支持”,具有公开募捐资格、蚌埠特色的公益基金会,确保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推广“互联网+社会救助”固镇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县(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

创建省级养老服务产业基地。发展居家养老,引进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高养老院建设、服务水平,打造1-2个具有蚌埠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品牌。推进社区养老,按照新建住宅小区每百户20-30平方米、已建成住宅小区15-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用房。

(二十五)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16)以沿淮沿淝行蓄洪区特别是深度贫困村为主战场,大力实施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117)严把精准识别关,实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建立返贫预警制度,制定完善巩固脱贫的后续计划和保障措施。(118)严把精准施策关,扎实抓好脱贫攻坚九大专项行动,大力实施“雨露计划”,为贫困村和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措施,真正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计。(119)严把精准帮扶关,完善“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帮扶,确保每个有扶贫任务的行政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120)严把精准脱贫关,切实执行扶贫对象退出标准和程序。(121)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坚持“六看六确保”,全面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责任清单,实行脱贫攻坚工作年度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挂钩。

专栏43脱贫攻坚工程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脱贫攻坚九大专项行动,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怀远县摘帽。

完善产业政策支持机制,积极推行产业扶贫“四带一自”模式,支持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大力实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扶贫项目。积极推进光伏扶贫、旅游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扎实推进就业脱贫,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强化劳务输出对接合作,促进就近转移就业。加快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工程,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深入推进教育扶贫,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决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进一步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创新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和服务模式,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加大多元投入,加快建设步伐。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大力开展“百企帮百村”,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二十六)扩大公共文化供给。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实施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广播电视服务网络化。(122)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建成市文化馆、市文学艺术中心、大禹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市科技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123)统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建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124)坚持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企业提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125)全市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达到450平方米以上,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二十七)加快健康蚌埠建设。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树立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实施“健康蚌埠2030规划纲要”。(126)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127)坚持中西医并重,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128)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重大疾病防控,重视重点人群健康,促进优生优育,重视少年儿童健康,保障妇幼健康,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129)广泛开展全民健康运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9岁。(130)深入实施“15652工程”,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提升,积极创建成为国家级食品安全城市。(131)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领域,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专栏46健康蚌埠建设工程

医疗中心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稳步推进“3211”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检验检查和后勤管理标准体系。着力将蚌医一附院、蚌医二附院、市第三人民医院打造成医疗技术在省内起引领作用,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医院,市一院、市二院达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水平,市五院达到三级专科医院水平,市中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院水平。三县县域内1所综合性医院和1所中医院力争达到三级医院水平。三分之一的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2.94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不低于3.67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7.6张,社会办医床位数占总床位数比例达到30%,城乡卫生资源的均衡化水平明显提高。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蚌医一附院肿瘤大楼、蚌医二附院新院区、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市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市二院)新院区、市中心医院(市三院)改扩建、市医养护理院(市四院)新院区、皖北妇儿医疗服务中心、怀远县人民医院新院区等重点项目,支持三县创建三级综合医院。推进建设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防未病、看小病、治大病”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以市级和县(区)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进一步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健康、精神卫生、应急救治、职业病防治、综合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装备配置,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

构建区域健康数据中心。整合电子健康档案、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电子病历等数据库资源,建设区域人口健康数据中心,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逐步覆盖皖北地区的居民健康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区。加快市级民政园、大明养老项目、固镇医养一体、怀远老年康复护养院、中科建医养结合等重点养老项目建设,谋划建设皖北健康养老中心,支持蚌埠五院做大医养结合规模,引导医疗资源进入养老领域。

着力打造皖北体育大市。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全力承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把蚌埠打造为群众体育大市、竞技体育强市。建设好蚌埠体育中心、蚌埠体育公园、固镇县体育馆和怀远、龙子湖、禹会、淮上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场馆,沿河、滨湖、环山建设全民健身长廊,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赛事表演业,打造足球、冬泳、龙舟区域品牌赛事。

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培训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员每年轮训时间不少于40个小时,社区(村)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覆盖率达到100%。落实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制度,全市食品生产企业持证率达到100%。大力推进“规范药房”建设,实现乡镇级100%达标、村级80%达标。

(二十八)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牢固树立大安全发展理念,把安全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132)创新运用“枫桥经验”,打造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升级版,积极推进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133)深入推进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扎实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134)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135)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治理创新,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社区)等创建活动。(136)深入开展“守护平安”系列活动,严密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加强互联网管理,提升依法管网能力和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能力。(137)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深化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建立重大事故隐患倒查问责机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动态安全监控与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138)全面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火灾风险防控力度,严格危险爆炸物品管理,平安蚌埠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努力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专栏47平安蚌埠建设工程

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机制,持续深化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医患、征迁拆违、交通事故、环保、物业等涉及民生类矛盾纠纷的专业化第三方调处机制,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有效化解。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物联网”、“地网”工程建设,确保公共安全,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坚持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村),深化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网格化管理,持续深入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平安单位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战化建设。推进平安建设与智慧蚌埠建设、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平安建设信息化综合平台,逐步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七、保障措施

坚定不移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工作推进,严格责任落实,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见行动,出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战略谋划,研究审议重大问题,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指导各县区各部门开展工作。各专项小组具体负责推进实施专项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强化协调联动,完善具体施工方案和配套举措,制定年度工作要点。

(二)强化调度推进。弘扬“每天都是节点,全年都在冲刺”的拼搏干劲,坚持“周分析调度、月督查推进”制度,统筹推进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有序实施,把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落到实处。认真实施“三查三单”制度,及时配套完善督查考核机制,科学合理调配指标权重,做到可操作、可考核、可追责。坚持日常督查与定期督查、重点督查相结合,加强对工作推进、任务落实、发展成效的跟踪检查和督促督办。

(三)强化项目保障。加大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建设,动态更新五大发展重点项目库,持续谋划推进一批打基础、补短板、促升级、增动能等重大项目,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机制。优化重大项目政策支持和要素资源保障,深入实施“四督四保”制度和“五项机制”,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分层分级调度机制,着力提高重大项目落地率、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转化率。

(四)优化发展环境。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持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政企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充分调动企业家和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行走企业”活动,扎实服务实体经济。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坚持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开展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中介服务事项统一规范,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不见面审批”或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五)增强能力本领。各县区、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大学习、大宣传、大培训、大调研、大落实,引导广大干部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提高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大力弘扬“三严三实”作风,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各级宣传部门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引导新闻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做好舆论引导政策解读等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五大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充分激发和调动全市上下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完善提升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快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努力实现“三个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蚌埠篇章。

我们的承诺:

16年品牌,更保证信誉;
顶级才智,更专业规范;
专家对话,更直接及时;
相比价格,更超值划算;
上千案例,更贴近实用!
[返回] [留言板] [打印]
新闻中心 | 专家专栏 | 行业专栏 | 资讯专栏 | 创业创新 | 资源中心 | 销售中心 | 关键词 | 法律申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收费问答
版权所有:济南麦肯锦鸿管理咨询中心 总部地址:山东济南市文化东路29号三箭吉祥苑C座1-1104
总部电话:0531-88931929(传真) 15069190968 邮箱:laomu8@163.com QQ:353351933
芜湖:无为中瑞商务中心 长治:紫金西街馨月花园 西宁:建新巷凤凰花园 乌市:人民路121号
旗下: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报告范文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可行性研究报告
Copyright@2006-2021 maiken8.com. Reserved 鲁ICP备09069317号-17 鲁公网安备37010202000600号
本站关键词: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商业计划书,融资计划书,投资计划书,项目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