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立项审批|备案核准|征地批地|政策扶持|资金申请|产业发展|行业研究|项目研究|工程咨询|一站式服务
16年专注 立项备案征地审批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首 页 | 关于麦肯 | 旗下网站 | 投资机会 | 产业发展 | 行业研究 | 工程咨询 | 投资融资 | 风险评估 | 企业策划 | 专业技术 | 在线留言
商业计划书 | 可行性研究报告 | 项目申请报告 | 资金申请报告 | 项目建议书 | 项目评估报告 | 节能评估报告 | 环境评价报告 | 项目融资报告
16年来,为何全国30多个省市区上千家中小企业,委托我们编写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
因为我们:对各行各业投资机会、产业发展、项目可行性、行业市场、技术设备等有着长期的研究!
因为我们:对各类国内外投融资项目政策法规、工程设计、环评节能、申报评审等有着深入的了解!
麦肯咨询,全国可行性研究报告着名品牌!工程咨询甲级、乙级、丙级资质单位!
专为全国中小企业提供投资机会,产业发展,工程咨询,项目可行性,行业市场,投资融资等高端研究与咨询服务,
专业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项目申请报告,商业计划书,融资报告,评估报告,分析报告,立项报告,申请报告。
最新业绩
· 年产3500吨羽毛粉项目商业计划.
· 年产4万吨超纯球形二氧化硅微.
· 胶原蛋白保健品项目融资计划书.
· 年产40万吨高档生活用纸原纸.
· 年深加工20000浓缩果蔬汁项目.
· 年产1万套特种轴承项目融资计.
独家优势
收费问答
可信可靠:16年品牌不变,更保证信誉
一流专家:国际惯例,顶级才智更专业
业务拓展:一站式全服务,更全面广泛
服务到位:专家直接对话,QQ在线咨询
收费合理:相比价格最低,更超值划算
成功率高:上千成功案例,更注重成效
关于麦肯
麦肯咨询,全国投融资策划着名品牌!专为全国中小企业及投资创业者提供投资机会,产业发展,项目可行性,行业市场,投资融资等高端研究与咨询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专写立项报批,征用土地,产业扶持,财政资金,融资上市,境外投资,中外合资,股份合作,企业设立,组建公司,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专写发改委立项报批核准项目申请报告,甲级乙级资质,已累计完成1000多个项目,协助企业成功获得立项,征地
资金申请报告
专为项目投资者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编写包括投资补助、政策奖励、财政资金拨款等方式的资金申请报告
商业计划书
专为投融资项目编写符合国际惯例的商业计划书、融资计划书、投资计划书、项目计划书等投融资商业计划书,得到了欧美,亚洲等投资机构推荐认可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参照国际投资,融资行业规范编写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让您的项目商业价值倍增!让您的项目融资成功率大大提升!
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专为企业项目风险全方位地进行科学分析,以评估项目所面临的风险等级,以便正确决策项目,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项目数据分析报告
通过对企业项目数据全方位的科学分析,为投资方决策项目提供科学,严谨的依据,是项目市场化操作的科学依据
投融资综合分析报告
是企业向外投融资时必须具备的文件,提出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及综合性的分析论证
项目稳定回报论证报告
按照国际通行的风险评估方法,客观公正地对企业,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是企业制定战略,项目论证,融资合作,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最新案例
商业计划书案例 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投融资报告案例 项目申请报告案例
我们已经完成的商业计划书|项目融资报告|商务计划书|项目计划书|创业计划书涉及的行业如下:
专项服务:投资机会研究_可行性研究报告_政策研究_投资融资研究_商业计划书_项目融资报告_项目评估报告_投资价值分析报告_投资风险评估报告_投资专案分析报告_投融资综合分析报告_项目稳定回报论证报告
针对用途:发改委立项_立项审批_征用土地_产业化扶持_政策扶持_财政资金_企业融资_风险投资_资金申请_投资建设_境外投资_上市融资_招商引资_兼并收购_合资合营_技术开发_中外合作_股份合作_组建设立公司
热门标签:范文_范本_样本_案例_实例_模板_模版_样板_范例_个案_方案_格式_资质_中英文_什么叫_怎么写_如何写_如何编写_代写_编制_编写_写法_分析_评估_评价_下载_完整_结构_要素_提纲_大纲_指南_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投资创新 >>
投资创新 --  

 

九江市科技创新升级“十三五”规划
麦肯咨询 浏览量:2076 关键词:科技创新 进入:http://www.baogao365.com
立足山东,联动安徽、山西、青海、新疆,服务全国!
已累计为全国30多个省市区,上千家企业及投资创业者,
协助成功获得了立项、征地、上市、资金、投资、融资!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九江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精心指导下,我市科技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施了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主动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昌九一体化建设和沿江开放开发,顺利完成了“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科技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回顾。

   1.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077.2亿元、工业增加值242.6亿元;确定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家;组织实施省、市重大科技项目90余项,累计销售收入230多亿元,实现利税近20亿元;省、市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由“十一五”期末的4个和9个分别发展到17个和37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4个;组建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6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3个;认定国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各3个。同时,还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家、市级5家)。

2.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一五”期末的11家发展到92家;农村科技工作取得新进步,组织各类农村科技项目192项,确定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4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家;社会科技事业得到拓展和提升,组织实施各类社会发展科技项目683项,在医疗卫生、生态保护、减灾防灾、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成效明显;13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了科技部进步县(市)考核,九江县、修水县、都昌县3个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3.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承担省、部科技项目707项,获资助经费14249万元,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51.6%和528.5%;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23项重大科技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奖数量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3.7%, 57项科技成果分别被授予市级特别贡献奖、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奖;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9829件和6382件,较“十一五”期间增长430.2%和497.6%。

4.科技创新人才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8.9%和15.4%;全市入选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计划1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17人,培养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名,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5人,市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3名;累计引进国内高层次创新人才527人,较“十一五”期间增长了235.6%。

5.科技创新环境显著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赶超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沿江开放开发的若干意见》和《九江市市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科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促进科技进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15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442.7亿元,其中科技支出5.18亿元,科技支出占比1.17%,同比增幅达9.1%;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9.1亿元,同比增长24.7%;科技大开放取得明显成效,累计签约合作项目270项,签约金额18.3亿元,与280余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我市“十二五”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工作发展,必须坚持五点: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坚持打基础、增后劲;三是持续抓大项目,积淀大成果;四是以科技入园为抓手,实行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五是不断改革探索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正处于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我市科技工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三是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社会环境与氛围越来越好;四是创新人才队伍的层次越来越高,创新主体的创新欲望和活力越来越强;五是“十二五”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十二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总体发展态势是良好,但从现实需求和形势发展来看,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的问题,科技工作的优势和潜力未完全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一是企业研发投入少。2015年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109.2亿元,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只有9.3亿元,其占比0.19%,与省科技创新指数考核对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5%的要求差距较大;二是财政科技投入少。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财税引导作用不明显,科技项目的支撑性和成果转化的带动性还不强。2015年市本级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为0.37亿元,占本级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仅为0.51%。

2.科技创新实力较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少,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显。高新技术企业少,拥有自主专利的企业少,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少,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励项目少。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与九江发展应有地位不相称。

3、科技基础性工作薄弱。科技资源和服务两大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科技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4、对科技创新激励扶持不够。与南昌市以及沿江城市芜湖相比,我市对科技创新激励扶持力度还不够,难以招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企业,也未能充分激发市内企业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也比较困难。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加速期,面临着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任务。科技工作事关九江经济发展大局,事关九江竞争能力,我市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切实发挥好科技在助推“新工业十年行动”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构筑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现代技术体系,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和引领九江产业体系构建,打造促进“五大九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新引擎。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以助推“新工业十年行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助推产业升级,为推进“T”型崛起、打造山水名城、率先全面小康、建设五大九江提供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为基础,以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为支撑,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为抓手,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能支持九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创新主体相互配合协作、科技资源高度共享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政府层面上,要加快完善创新体系规划和科技政策法规。结合九江实际,加快研究制定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总体战略和重大政策,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从宏观上调控区域创新活动,在科技、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

企业层面上,要加快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巨石集团、星火有机硅、九江石化、旭阳雷迪等企业为重点,通过建设工程技术中心及研发机构实现自主创新,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成果转让、购买、委托开发、技术入股、联合经营等方式,使企业更有效地创造引进吸收和推广新的知识和技术,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产业层面上,要加快培育我市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电器、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和创新型经济。选择一批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和腾飞的切入点,以新兴技术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大容量、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优势产品为龙头,集中实施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等一系列科技经济计划,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技对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

社会层面上,要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激励和综合服务机制。包括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完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提高创新主体抗风险能力。建立和健全包括人才保障、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成果推广机构在内的创新服务体系,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知识和技术的流动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有效途径。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在全省位置前移,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跨越,若干重点领域技术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创新型城市。

具体目标是:

1.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在全省位次前移2-3位,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以上;

2.全社会研究开发(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5%;

3.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

4.新增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500家市级科技型示范企业。到2020年,实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翻番的目标;

5.培育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170家,其中:科技协同创新体20家、重点实验室1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企业技术中心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众创空间3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家、农业科技园(示范基地)15家,力争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5家以上,省级创新平台(载体)20家以上,每个县(市、区)至少都要有1个省级创新平台(载体)。

6.培养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杰出青年人才50人,建设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0个,培育市级科技创新人才1000人;

7.从2016年起,市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70%以上重点支持“新工业十年行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8.科技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0%,分别达到10000件和6000件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打造九江科技简政放权平台。全面贯彻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强化科技窗口在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中的力量,将九江科技面向社会的各项行政审批职能全部集中到科技窗口受理审核,所有行政许可审批项目都到窗口进行受理、审核、审批、办结,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的“一站式”服务。探索推进科技工作网上审批服务事项办理工作,将网上行政审批申请办理工作与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对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二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集聚,促进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企业流动。加大研发项目、创新基金和公共服务平台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

三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统筹科技资源,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建立公开统一的全市科技管理平台,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科技计划体系。按照《九江市市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强化企业技术需求调研,主动设计重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探索开展市级财政科技投入从“事前补”转到“事后补”、从“直接补”转到“间接补”、从“无偿资助”转到“有偿资助”的试点。整合科技资源,在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优先支持九江共青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九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建设。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将鄱阳湖生态科技城打造成发展与环保并重的产城融合的国家及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助力九江成为全省绿色崛起的双核之一、长江经济带重要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和旅游度假胜地。

加快推进九江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先行先试,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引领产业发展和服务企业创新为根本,组织开展产业技术研究和集成攻关,力争建成需求引导、多元共建、统分结合、体系开放的产业技术研发转化的先导中心和人才培育基地。

加快推进九江农科院建设工作,力争建成集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成果示范、精品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科技园区型的现代农业科研院。

完善军民协同融合技术创新机制。依托我市现有的中船消防、同方电子等军工企业的技术、人才和设备优势,在船舶配套装备、精密仪器、电子信息等技术领域,开展军民两用产品的协同研发,以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催生一批企业,发展一批产业。建立军民两用科技资源开放机制,依托已组建的省级消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流体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鼓励船舶配套装备、电子信息、精密测试等行业军工企业的国防科研资源向民用开放,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四是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引导和支持应用型、面向产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多地为企业提供支撑和服务。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提高转制院所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综合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五是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制定《推动科技金融加快发展工作方案》,设立市级协同创新计划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信贷倾斜政策,创新科技信贷品种,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发展具有先进网络科技元素的新型服务网点。加快搭建市级科技投融资平台,力争建立一支科技创业投资基金,设立科技金融专项服务渠道,用活用好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手段。

(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T’型崛起,打造山水名城,率先全面小康,建设五大九江”发展战略,聚焦“一心两翼三板块”,突出“新工业十年行动”,凝炼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着力提高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一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一心两翼三板块”总体布局,支持以九江经开区为主体的核心,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电器、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组建协同创新体,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我市惯性测试、消防工程、有机硅单体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龙头企业为重点,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组建20个左右的产政学研协同创新体,完成25个左右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研发项目;聚焦全市重大战略产业和产业化目标,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提升。攻克一批关键性共性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每年实施支持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重大项目。

二是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围绕提升基地(园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为主线,以加快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服务为目的,以整合资源和优化重组为核心,通过整体规划设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开放高效的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体系。加快市、县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试点工作,在巩固我市共青城市、湖口县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德安县等县(市、区)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力争“十三五”期末重点建设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企业技术中心、10个重点实验室、20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5个产业技术战略联盟、2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15个农业科技园(示范基地)、1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力争1~2家基地(园区)进入国家级行列。

三是加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加快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中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每年遴选5个主要学科和技术领域带头人、10个杰出青年人才、5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予以重点培育扶持。

四是加快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资助。大力推进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设立“九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资金”支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微企业的发展,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同时,每年遴选出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好的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予以后资助方式重点扶持。

(三)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一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以湖口县、彭泽县为主体的沿长江东部板块在钢铁、有色冶金、化工化纤、电力新能源等产业建设长江经济带传统转移省级集中区。加快以瑞昌、九江县为主体的沿长江西部板块在精细化工、新材料、船舶制造、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同时,积极支持以共青城市、德安县、永修县为主体沿昌九南部板块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轻纺、创意电子、电子信息以及智能电器等产业的技术升级,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实现工业经济总量与质量“双量齐飞”。

重点开展以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产学研合作嫁接高新技术、大量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方式,引导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石化工业方面,推进九江石化等企业使用新型催化、分离、节能及环保技术。机械制造工业方面,推广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提高瑞昌江洲造船、湖口同方江新造船、九江经开区中船消防等企业的船舶产业设计研发水平,发展船舶舾装配套、环保产业,支持船舶精密电子、元器件制造等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冶金建材工业方面,支持湖口九钢、江铜铅锌等企业在加快高性能低成本洁净钢、废钢在钢铁新材料、新品种开发与应用等技术研究,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九江经开区巨石、瑞昌亚东水泥以及庐山区诺贝尔陶瓷等企业运用建材新技术和新工艺,增强新型聚合物水泥、建筑卫生陶瓷及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研发加工能力。纺织服装工业方面,加快共青城鸭鸭股份、深傲等企业的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食品工业方面,支持九江经开区汇源、九江县博莱等企业先进加工技术和工艺在农产品深加工和功能食品制造领域中的应用。

二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支持以都昌、武宁、修水等县(市、区)为两翼的绿色食品农业现代化发展,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部署推进现代种植业、绿色食品工业产业链延伸、农业科技载体平台建设、科技特派员富民强县、农村信息化推进等五大工程。成立育种攻关小组,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研发平台、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组织一线科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团以团队形式深入基层生产现场,提供技术服务,组织科技攻关,县市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升级;开展农业特色种植智能生产管理系统、规模化养殖管理系统、种养殖特色农产品全链条质量追溯系统等建设示范,探索“品种引领-产业升级-经济跨越”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重点开展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提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科教兴农战略,立足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引进和应用推广一批农业科技成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储备和成果转化能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科技特派员行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乡镇(村)、示范户建设,到2020年,国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达到10个。

三是推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继续加大对社会安全、生态环境、公民健康等重点民生领域的科技支持。抓好国家科技惠民计划,深入实施山江湖工程,启动市级生态文明科技示范村(社区)试点工作,培育推荐江西省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支撑九江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到2020年,新增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0家,认定市级生态文明科技示范村(社区)100家。

(四)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一是加强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院校所和知名企业在九江建立研发、转化平台或分支机构,或与我市企业联合双向共建研发、转化机构、质量综合检测中心等。择优支持和新组建一批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推进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市玻纤、船舶装备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做强做大做优,加快市县两级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加快沿江五大产业板块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支持中科院等知名院所到我市组建工作站、研究开发基地等。对获批准的国家和省级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研经费应予以重点扶持。同时,积极探索发展综合性与专业性、非盈利性与盈利性相结合模式的科技孵化器。力争到2020年建成4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市级科技资源和科技项目申报管理系统,完善平台运营和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其服务能力。

(五)大力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一是加快发展和壮大技术市场。积极搭建面向全市科技资源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加强基于网络环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网上对接常态化、规范化运作机制。鼓励企业积极承接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对在我市成功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的企业,优先给予立项支持,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机制。

二是积极推进技术转移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和企业设立技术转移机构,组织或参与技术成果展示交易和对接活动。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发挥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集成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为技术转移提供全程化服务。

三是继续实施“科技入园”行动。在巩固我市实现“科技入园”在全市工业园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围绕“机构、政策、项目、服务、人才、金融、知识产权 ”等七个入园,为园区企业继续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科技服务,不断增加园区科技型企业的比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继续深化和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一是深入推动“引技、引智”工作。建立与市内相关部门的定期联络机制,挖掘省内国际科技合作资源;充分利用中国九江(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等渠道,加强对科技发达国家的“引技、引智”工作。加大对“归国人员科技引导计划”的支持力度,引进一批优势科研机构、人才、技术、成果、项目。

二是继续深化省市、市院、市校、市企科技合作。把握昌九一体化和赣江新区建设的契机,争取全省层面上各类科技资源向九江倾斜,强化与省内、市内院校所和企业在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共建企业研发中心、人才培养和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七)完善具有九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骨干、技术战略联盟为突破口、产学研用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民营科技异军突起。

一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在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引导一批骨干企业建立10个以企业为主体、院校所合作的协同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水平;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有机硅、玻纤、节能电器、光伏等行业协同创新,引导企业强强联合,支持行业中骨干企业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大力开展“百企升级”活动,每年选择100家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我市企业创新的龙头;建立企业牵头实施重大项目机制,采取顶层设计的办法,每年安排10项以上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重大科技项目,由创新型骨干企业牵头承担实施。同时,争取一批具有创新点、增长点的重大科技项目纳入省部计划,着力解决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二是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人才、项目三对接活动。建立政府搭台,院校所和企业转化“三位一体”科技对接机制,鼓励和促进我市九江学院、九江职院、市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科技成果对接并就地转化。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组织开展三对接活动,引导和帮助企业与院校所进行科技对接。鼓励本地高校开展科技服务。全市高校、科研所围绕我市十大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科研服务,鼓励科技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前提下,依法兼职兴办创业辅导、技术转移、认证评估、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市及县(市、区)财政科技经费,重点支持用于促进技术转移、成果推广、科技咨询评估等科技中介服务活动。

三是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布局,加强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与示范,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骨干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力量建设包括公共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服务社会化的机制。

(八)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

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入园强企“十百千万”工程,即培育一个专利过千的园区(大型企业)、十家专利过百的高新技术企业、百家专利过十件的规模以上企业、千家专利消零的中小微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力度,构建功能完善的专利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网上信息公开和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

四、重点科技工程

(一)实施赣江新区产业升级工程。

一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机遇,全面对接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深化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合作。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企业战略合作,重点承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我市产业承接层次和水平。同时,支持发展“飞地经济”,推动产业链整体转移和组团式转移,支持九江出口加工区在条件成熟时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

二是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改造提升建材、家电、纺织等产业,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与发展。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于陶瓷材料的先进复合材料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若干具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打造长江中下游沿线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建立一批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努力在若干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实施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工程。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立足生态,着眼经济,集成山江湖工程开发的技术和组织模式,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工程。

一是加强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战略研究。启动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调查,开展山江湖区域可持续发展力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预测、生态现代化、绿色经济转型模式和途径、流域综合管理新理论与新模式、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与科学依据。

二是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转型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支持山江湖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实施“五河”源头区森林生态保护和修复、五河干流区水资源综合管理、鄱阳湖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生态产业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城镇建设、科技先导示范工程、流域备灾减灾工程等八大科技示范工程,健全山江湖工程试验示范网络体系,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导向”的绿色经济转型模式,推进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

三是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统筹协调与系统集成。统筹集成区域优势科技资源,推动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确定的八大新型产业(工业)基地建设,重点开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与新医药、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是加强鄱阳湖流域重大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以推动绿色经济转型为重点,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生态产业发展等领域规划和建设一批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和试验示范基地。

(三)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电器、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倍增、龙头企业倍增、示范基地倍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培育骨干企业,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不断扩大产能、做大规模。瞄准技术前沿、产业前段,以高端高新高智为方向,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关键,积极抢占制高点,通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加强人才技术引进,力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和产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是抓好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围绕我市五大主导产业(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现代轻纺、装备制造、电力新能源)、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电器、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的发展要求,按照“整合资金、捏紧拳头、有限目标、重点扶持”的原则,改革和完善专项管理办法,对科技重点专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尤其是加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重大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示范应用扶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效果。同时立足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以科技招商形式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特色新产品,切实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新能源产业,重点支持以太阳能硅片、电子组件、太阳能发电等光伏产业,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非金属新材料产业,积极扶持开发有机硅、玻纤系列产品,延长有机硅、玻纤产业链。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持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和光电转换产品、通信产品、软件和多媒体技术。

三是培育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重点开展好以“十佳科技创新型企业”为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发挥奥盛新材料、九江九整、天赐高科等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龙头作用,努力培育出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选择一批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继续抓好12个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试点,吸引和带动一批骨干企业纷纷步入科技型创新企业行列,力争“十三五”期间培育20个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创新型龙头企业。

(四)大力推进科技入园工程。

以提升园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园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目的,以全面推进科技“七个入园”为重要抓手,大力实施科技入园工程,全面提升科技服务园区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入园工程主体的作用,大力引导各级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将工作重心前移至各类园区,开展直接有效的科技服务,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积极探索生产力中心专业化发展新方向,逐步构建省市县(区)三级上下联动、综合性与行业(专业)性协同配合、网络化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

二是强化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服务园区的工作手段和服务设施。加强各类园区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市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型科研仪器等资源,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诊断、专利推广、成果转化等相关技术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强化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和吸引更多的科技机构和科技人才进入园区,提高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三是加强机制创新。实行科技入园的动态管理,建立全市科技入园的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技入园的绩效。

(五)实施科技人才培育工程。

实施科技大开放和“人才强市”主战略,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为主的科技发展道路。深入开展技术、项目、人才“三对接”活动,广泛开展引智引才引项目“三引进”科技招商活动,更好地解决我市科技资源严重不足、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要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园区等技术高地为依托,以九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为载体,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力争到2020年培育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100个省市级技术创新团队,建立20个以上省、市级院士工作站和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六)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继续扩大九江国家级玻纤及复合材料和九江国家船舶配套设备高新技术等产业基地成果,继续完善武宁节能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配套设施建设,争取进入国家级行列。同时,在玻纤、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领域,努力建设一批具有九江优势和特色的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加快中科院南京湖泊地理研究所鄱阳湖湿地观测研究站等研究平台建设步伐,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支撑和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两大科技平台;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有机硅、纺织、玻纤、船舶等行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施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实现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都建立起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企业科技孵化器建设,加快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步伐,努力将九江津晶科技城孵化器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通过实施“科技经营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等,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组建一批具有九江优势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七)实施科技进村入户惠民工程。

整体推进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推广示范工程、农村科技品牌培育工程、农业科技合作组织培育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培育等“五大工程”,开展农村科技“110”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合作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示范大户“六大行动”,充分发挥我市的农业资源优势,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星火计划项目、农转资金项目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省级重大专项。

(八)实施建设科技产业园工程。

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入实施省山江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工程,依托江西星火有机硅高新技术产业园、九江开发区的玻纤新材料产业、光伏光电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产业四大产业园,以及湖口金沙湾生态工业园、彭泽核电、鄱阳湖风电,打造环鄱阳湖O型和沿长江、昌九T型低碳与循环经济的绿色科技产业园,并争取建设为省级绿色科技产业园区,在低碳技术及产业、生态技术及产业、民生科技以及高新技术方面,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项目,打造好我市五大主导产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九)实施“互联网+”行动工程。

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一是“互联网+”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协同制造新模式,促进产业链协作与延伸,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在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领域,推广“智能工厂”、“机联网”、“厂联网”等试点示范,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打造智能化生产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二是“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和农业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加快九江农业数据云、农产品安全追溯监管等平台建设,实施“智慧农场”、“智慧果园”、“智慧渔场”、“智慧林场”、“智慧苗圃”等示范工程,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培育壮大现代化种养企业、电商化经营企业和专业化服务企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互联网+”惠民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便捷和集约优势,提高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服务获取成本。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养老、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激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不断健全网络化、可视化、协调联动的城市管理与服务体系,增强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社区安防等重点领域的服务便捷化、管理精细化、安全长效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各地应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机制,确保每年至少专门研究一次科技工作。通过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将重视科技和取得成效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提高宏观统筹协调能力和指导、管理与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协同,共同推动科技进步。

(二)建立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一是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规定,要调整支出结构,逐年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引导企业逐步增加科技投入。以企业有无研发活动为重要依据落实有关科技和产业政策,建立将企业获得各类科技与产业政策支持的强度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相挂钩的政策扶持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将研发机构投入纳入年度预算。发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形成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效应,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三是推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设立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建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采取风险补偿、融资担保、阶段参股和跟进投资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放大财政投资效应。积极探索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广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引导金融机构以一定倍数给予企业贷款发放,加大科技信贷投入;四是强化加大科技投入的制度保障。把增加科技投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县(市、区)科技综合考核评价考核指标和领导干部政绩考察内容。

(三)完善落实科技法规和政策。深入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驱动“5511”工程的实施意见》等科技法律法规和创新政策,加快推进九江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和措施,认真落实支持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各项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人才激励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依法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完善和制定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及首购政策。加强科技资源共享、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等方面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完善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其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各项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制订完善鼓励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进入企业或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的相关政策。

(四)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强化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基层科技培训工作,重视发挥基层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提升基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活动的能力、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本地科技工作能力;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找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科技入园、科技特派员、富民强县等科技工程,强化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运用;要切实加大对基层科技工作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逐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十三五”期间,县(市、区)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得低于2%。

(五)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追求一流的创新精神,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氛围。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造就开放的科学环境,建立开放的科研机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形成学术自由、杜绝虚假、互谅互让、取长补短的人文环境。切实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培养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要综合发挥各类传播资源的作用,形成科学文化传播合力,通过各类媒体、讲座、论坛、科普活动、成就展览等形式,系统全面地向社会展示创新成果、宣传创新人物。

(六)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市科教领导小组作用,强化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件的协调,加强对部门(行业)及基层科技规划实施的指导。加强与省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强与教育、人才等有关规划纲要的配套衔接,强化科技规划重点任务的落实。重视科技宏观战略和技术预见研究,建立科技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科技规划战略任务进行适时适当调整,更好地指导“十三五”各项科技计划相关领域发展任务的部署安排。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激励和问责制度,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提高科技规划的实施效果。

(七)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认真落实《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激励一线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加快九江科普基地建设力度,创建2个国家级和5个左右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提升国民科学素质。加大科普宣传及对科普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互联网新媒体,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式,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带动全民创业。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提高科普人员的积极性。

(八)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管理制度,提高科学技术社会化管理能力和集约化管理水平。加强科技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完善政府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府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和协商,建立科技工作协调机制,合理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前期的科学管理,加快实行项目征集、重大项目重点联系制以及项目管理责任制、项目实施合同制、监理调度制、跟踪问效制等,加强各类科技计划的集成,强化实施效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继续推进科技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完善项目网上申报、受理、评审、过程跟踪、验收等科技业务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我们的承诺:
16年品牌,更保证信誉;
顶级才智,更专业规范;
专家对话,更直接及时;
相比价格,更超值划算;
上千案例,更贴近实用!
[返回] [留言板] [打印]
新闻中心 | 专家专栏 | 行业专栏 | 资讯专栏 | 创业创新 | 资源中心 | 销售中心 | 关键词 | 法律申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收费问答
版权所有:济南麦肯锦鸿管理咨询中心 总部地址:山东济南市文化东路29号三箭吉祥苑C座1-1104
总部电话:0531-88931929(传真) 15069190968 邮箱:laomu8@163.com QQ:353351933
芜湖:无为中瑞商务中心 长治:紫金西街馨月花园 西宁:建新巷凤凰花园 乌市:人民路121号
旗下: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报告范文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可行性研究报告
Copyright@2006-2021 maiken8.com. Reserved 鲁ICP备09069317号-17 鲁公网安备37010202000600号
本站关键词: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商业计划书,融资计划书,投资计划书,项目计划书